其他
唐诗三百首 |《苏武庙》温庭筠
配套图书推荐
唐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译文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注释
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胡:指匈奴。
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陇:通“垄”,陇关。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茂陵:汉武帝陵。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创作背景
苏武是历史上著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这首诗就是作者瞻仰苏武庙后追思凭吊之作。
简析
温庭筠的名字,似乎总是和“镂玉雕琼”“裁花剪叶”的《花间集》联系在一起。温庭筠在《花间集》中被列于首位,其入选的六十六首词唱彻了绮宴上公子佳人的旖旎情韵、诉尽了晚唐醉梦中的文采风流,更是为“词”这一艺术形式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其文学贡献不言而喻。但我们不应忘记,温庭筠也是一位工诗之人,当时与李商隐并称“温李”,温诗今存三百余首。有后人讥讽温庭筠的词为“男子而作闺音”,但读过他的诗,就会发现在独倚高楼、望尽千帆的思妇背后,伫立着一个承继了盛唐血脉的男儿身影。即使他的歌喉被现实的阴云压抑,最终化为檀板下的轻吟浅唱,但借着怀古咏史,他的志向一览无余。个人读来,他最脍炙人口的诗句有两类。一类清雅婉约,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出自《商山早行》)和“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出自《瑶瑟怨》)。另一类便是沉郁与激昂的合奏。他凭吊陈琳,感叹“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出自《过陈琳墓》);他追悼孔明,直言“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出自《过五丈原》);他奠祭蔡邕,更是直抒胸臆“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出自《蔡中郎坟》)。而这首《苏武庙》在对汉臣气节的崇敬和时光流逝的感伤中透露了他的理想与坚持。全诗八句,实际只有第二句“古祠高树两茫然”描绘了苏武庙的景象。其余诗句如同一篇苏武的小传,简述了苏武在匈奴持节不屈十九年,终得回归汉室的经历。汉昭帝继位数年后,汉匈通过和亲重新达成和平协议。汉使在匈奴得知苏武仍被扣留,便称皇帝在上林苑射猎时,得到雁足上所系的帛书,言苏武在荒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国。该诗首句便选取了苏武初见汉使的场景。十九年流落异域,多次挣扎在生死之间,节旄落尽,故人寥落,乍见国使,得知还乡之讯,苏武心中该是何种强烈的感受呢?只怕任何文字都难以准确地描述,因此诗人仅用“魂销”二字概括苏武的心境,又倏地将场景拉回现实,以“古祠高树”的肃穆景象衬托出久远的年代感。而“茫然”既是对实景的描写,又带入了诗人的情绪,仿佛其寄身于苏武,透过岁月的尘烟,看到遥远的北地。仰头望,是“云边雁断胡天月”;身畔瞧,是“陇上羊归塞草烟”。天地茫茫,家国万里,音讯阻隔,能在这无边的荒凉和孤寂中坚守的,唯有一心而已。现在,这心愿终于达成,却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赋予他出使使命的君主已然辞世,自己从冠剑出使、意气风发的壮年变成皓首苍颜的老者。“甲帐”,据《太平御览》引《汉武故事》曰:“上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甲帐”不仅代表着汉武帝的权威,也是那个繁盛时代的标志。以“丁年”对“甲帐”,不仅语词工整,而且生动流畅,如刘克庄所评:“‘甲帐’是武帝事,‘丁年’用李陵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之语,颇有思致。”(出自《后村诗话续集》)这一联先述“回日”,再追溯“去时”,被诗评家称作“逆挽法”。沈德潜认为此联可与李商隐“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出自《马嵬·其二》)并举,称“律诗得此,化板滞为跳脱矣”(出自《唐诗别裁集》)。苏武归来后,昭帝拜其为典属国(后汉宣帝又赐爵关内侯),并“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以完成他的心愿。而汉武帝已经长眠茂陵,看不到苏武完成使命归来了。河川东去,逝者如斯,苏武的一腔情怀只能“空向秋波”而诉。汉武帝在苏武的心目中,是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是有知遇之恩的长者,也是故园家国的象征,他的悲恸为汉武帝而发,于情于理于历史背景皆是应当的,自不必纠结忠君与爱国之辨。苏武十九年的坚守终成为忠贞不渝的世代传奇。千年以降,温庭筠在苏武庙前,放任思绪穿梭时空,是否也寄托了自己的心意和希冀呢?温庭筠是唐太宗时名相温彦博的后人,虽相貌寝陋,却天资聪颖、文思敏捷。晚唐科考有八韵律赋,温庭筠一叉手便成一韵,八叉完稿,故有“温八叉”之称。他还曾为宰相令狐绹做过“枪手”,代写了二十首《菩萨蛮》词进于唐宣宗,又将此事告诉了别人,想必他对令狐绹的才华、人品都是不屑的。已然得罪当朝权贵,又恃才傲物、不拘小节、纵酒狎游,更有公然藐视科场、不顾告诫而替八人写文作弊的不良行为,温庭筠自是在仕途上寸步难行,甚至因“文多刺时,复傲毁朝士”(出自《全唐诗话》)累及其长子温宪的功名。《唐才子传》记载:“庭筠仕终国子助教,竟流落而死。”这样的才子却自甘沉沦、自毁声名、郁郁而终,除本身性格使然之外,还映射出他对现实世界的深深失望。时人纪唐夫曾有赠诗,将温庭筠比为汉末狂士祢衡,曰:“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出自《送温庭筠尉方城》)生活在晚唐的温庭筠,他的词便似鹦鹉这种“西域之灵鸟”的“采采丽容,咬咬好音”,而在其诗中却有着“归穷委命,离群丧侣”(出自祢衡《鹦鹉赋》)的失路之叹。他心慕苏武的守节报君、名垂青史,可身似李陵的“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出自李陵《与苏武》)。其志向在“过尽千帆皆不是”(出自《望江南·梳洗罢》)的漫长等待中消磨逝去,而其诗作却在迷惘中开出别样的花朵,异常绮丽,流照千秋。
鉴赏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两句分点“苏武”与“庙”。第一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武在某泽中,匈奴方才承认,并遣武回国。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这里有辛酸的追忆,有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茫然即渺然久远之意。古祠高树两茫然,是说祠和树都年代杳远。这就为三、四两句转入对苏武当年生活的追思缅想创造了条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第一句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李陵《答苏武书》中也有“丁年(壮年)奉使,皓首而归”之句。第二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甲帐”、“丁年”巧对,向为诗评家所称。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可以“化板滞为跳脱”(沈德潜《唐诗别裁》)。其实,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沉的感。“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史载李陵劝降时,苏武曾说:“武父子之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回国后,昭帝“诏武奉一大牢谒武帝园庙”。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的需要。杜牧《河湟》诗云:“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温庭筠这首诗,正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觉得还不错要拉到文末点【在看】哦!
每一次【分享】,每一条【留言】,都是您对我的鼓励!【星标】每日解读诗词,就不会再走丢啦!
感谢你每天都“在看”